查看 11612018-04-17
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地域、时间以及信息等壁垒,为不良资产收购和处置拓展了新的渠道。借助互联网平台,不良资产重新配置周期缩短,或实现价值重塑。
在当前我国经济承压的环境下,不良资产“双率”的上升趋势未改。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为实体经济减负已是多方共识。
互联网与不良资产融合,这一创新模式正日渐成为潮流,虽然当前尚存诸多困难,相比互联网金融的其他细分领域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但前景仍被业内人士看好。
四大AMC“触网”
在互联网技术大潮的席卷下,以不良资产为主业的四大AMC纷纷“触网”。
早在2015年3月,中国信达浙江分公司通过阿里巴巴旗下淘宝资产处置平台 “试水”不良资产拍卖,金额近5500万元、四笔债权资产交易在线交易成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5年5月,中国信达与阿里巴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开创了传统不良资产线上线下O2O招商与处置新模式。据悉,中国信达集中推介不良资产逾1600余户,本息规模超过400亿元。
2015年11月,中国长城资产控股的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与蚂蚁金服在云计算、支付系统、数据管理体系以及征信体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015年12月,中国华融进驻淘宝资产处置平台,集中推介不良资产2360多户,资产总规模高达515亿元。
中国东方组建了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东方汇,是四大AMC中唯一一家。中国东方利用旗下东方汇这一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了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推进了不良资产证券化。
中国东方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战略层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均已迅速“触网”,在实际操作层面,不良资产收购处置过程中,对互联网的利用有所推进,但整体仍然较少,主要是华东、华北及西南地区的互联网应用程度在提高。
互联网在不良资产收购与处置过程中的使用仍然较少,但“互联网+”的前景被看好。
业内人士表示,传统AMC试水“互联网+不良资产”,还是采取了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其中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渠道作用,网络拍卖平台主要提供的是技术支持功能。
互联网新军入场
在新一轮不良资产形成的周期中,吸引众多分食者涉足不良资产。与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的网络平台不断出现,提供数据中介、资产拍卖、撮合交易以及催收处置等吸附在产业链条上的多元化服务。
中投顾问此前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爱基,净值,资讯)+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就“互联网+不良资产”的处置现状而言,由于经济下行和经营风险的积累,传统及新兴金融市场的不良贷款开始大幅增长。银行、非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不良资产基本为国有或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垄断,互联网公司由于牌照和融资能力的限制,仅能从剩下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尽管如此,“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规模仍在万亿元以上,各路创业机构及资本纷纷试水。
去年以来,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大军,纷纷进入不良资产领域,掀起一股新的热潮。
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切入不良资产处置领域,“互联网+”极大地解决了委单方、清收方等参与者的信息对称、沟通成本问题。互联网本身有打破地域限制的优势,它能够布局全国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很多互联网平台正在尝试拆包资产,来进行资源配置。
互联网撮合交易类平台或是一片蓝海
互联网公司多角度切入不良资产市场,从细分市场站住脚跟。当前不良资产委托处置居间服务平台风生水起。资产360、快催收、原动天、青苔债管家、一诺银华等撮合交易类平台发展迅速。这些平台成为连接委托方和催收处置方的平台,他们运用大数据等“互联网+”的方式迅速为债务委托方和处置机构提供最优匹配,降低了处置成本,提高了效率。
互联网撮合交易类平台主要针对小额债权,包括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消费金融、P2P网贷平台形成的大量小额、分散的不良资产,或者把获得的资产包进行拆分。对于传统AMC来讲,处置小型资产包成本太高,而这正是互联网撮合交易类平台的一大优势。互联网金融催收平台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以及拥有智能化的信息匹配系统,可以有效控制成本、优化资源匹配。解决传统催收过程中跨区域催收的痛点。
当然,这一模式尚在摸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很多受托人并非专职从事不良资产处置的机构或个人。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确定受托人门槛、严格审查受托人资质是当前的难点。此外,催收的合规性谁来监督?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也是一大问题。
“互联网+不良资产”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来看,在不良资产处置环节,主要还停留在简单的债务催收,如何运用金融工具涉足债务重组等业务,推动不良资产处置多元化发展,是互联网撮合交易类平台做大做强所面临的问题。
转自:金融时报